「促進香港工業發展」動議辯論

**************

  以下是今日(星期三)在立法會會議上呂明華議員動議辯論「促進香港工業發展」工商局局長周德熙致答辭的全文:

主席:

  我十分感謝剛才發言的議員,對支援工業發展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意見。

  一直以來,政府都十分重視工業,在本港的經濟發展中擔當的角色。正因如此,政府一向努力不懈,為我們的工業提供最佳的營運環境,和合適的支援,以幫助不同行業提升其生產力及競爭力。所以,從宏觀角度看,政府對工業發展的關注,和許多議員的看法實在不謀而合。但是,在理念和具體措施上,我對某些議員的提議卻有保留。

製造業外移

  剛才有不少議員皆就製造業外移對本港的影響發表意見。這的確是一個重要課題,我希望就此作出較詳細的回應。自八零年代中期以來,本港廠商將勞工密集的製造工序大規模遷往內地和一些亞洲鄰近地區。因此,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明顯下降,由一九八零年的百分之二十四下降至一九九六年的百分之七。另一方面,服務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則由一九八零年的百分之六十七,上升至一九九六年的百分之八十四。這些數據,是不爭的事實。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怎樣闡釋它們背後的含意。光從表面上看,這些數據可能意味本港的製造業已『風光不再』,成為『明日黃花』。又或者好像呂明華議員所說,製造業的外移已嚴重影響本港經濟結構的平衡發展。

  事實上,只要較深入研究,就不難知道製造業對香港作出的貢獻,是遠超過上述的統計數字所能直接顯示的。製造業生產工序外移,令香港的廠商可以善用內地和東南亞的土地和人力資源。一九八零年代初期,香港製造業人數達到大約九十萬的最高腄C現在單以廣東省為例,據估計香港廠商便僱用了超過500萬名製造業工人。由於內地提供了大量成本較低的勞工和土地,使有關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得以維持,甚至加強。政府不可勉強逆轉經濟發展的趨勢,嘗試把已經外移的低增值工序引回香港,或挽留其他要外移的工序在港,因為這樣做只會防礙我們充份利用社會的資源。再者,除非政府對個別廠商作出直接金錢上的補貼,從而減輕他們在香港生產的成本,否則,這些已經外移的低增值的工序是不會留在或回流香港的。

  隨茬‘髐u序外移,仍留在本港的製造業則因應市場的需要,轉向從事以知識為本的高增值活動,大大提高了本地製造業的生產力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過去十年,香港製造業每名僱員的產量便以每年百分之十二的速度增加。由此可見,生產工序的外移實在有助本港的製造業克服種種的本地資源限制,使製造業的增長與競爭力遠超過僅在香港本土發展所能達到的水平。

  若我們跳出狹窄的定義,便可看到製造業工序的外移,並沒有令本港的工業式微,反而提供了機會讓香港的工業家把他們的生產活動向外拓展,建立了一個跨地域、龐大而具競爭力的生產基地。這對本港經濟發展有相當正面的影響。例如,外發加工的製成品大部分經本港港口輸往海外市場,本港的對外貿易,尤其是轉口貿易,從中獲得莫大裨益。另外,與製造業有關的本地服務業活動,如總部運作,貿易融資、運輸、產品研究、設計和市場推廣、包裝等,也因為不斷擴大的生產基地而得到蓬勃的發展。

  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七年期間,服務業創造了77萬個就業職位,遠超過同期製造業流失了的57萬職位。正因為服務業的迅速增長,不斷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以致在過去十年,本港失業率能夠長時間處於低於百分之三的水平。由此可見,製造業的生產工序外移不但沒有令失業率上升,或窒礙整體經濟增長,反而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資源,使本港發展成為一個以高增值活動為主的經濟體系。至於失業率在過去數個月的急升,達到目前的百之四點八,這主要是由於本港整體經濟受到亞洲金融風暴衝擊而令經濟大幅放緩所引致。這情況與經濟轉型和生產工序外移並無直接關係。

  有關呂明華議員提及經濟平衡發展的問題,我要強調,一向以來,本港的工業以至整體經濟發展,都是以私營企業為主導以及由市場力量所推動。政府的角色,是在自由市場經濟原則下,給予業界最大程度的支持。試圖逆轉市場的力量,只會令社會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引致經濟效益降低,從而削弱整體競爭力,破壞經濟長遠利益。

  要真正實踐經濟多元化,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要締造一個優良和穩定的營商環境,並提供適當的支援。至於服務業和製造業所佔的比重如何分配,應該由市場自行決定,政府不應隨便干預,破壞自由市場的運作。

工業政策的制定

  議員在剛才的辯論中提出,政府有責任制定長遠而合適的工業政策,以促進工業發展及經濟繁榮,這一點我們是十分認同的。我們十分明白支持工業發展需要得到多方面的配合,當中涉及多個範疇。正因如此,我們需要一個機制,使各有關政策執行部門及機構保持密切聯繫和合作。現時工業政策的制定與統籌,是由工商局負責,並透過屬下的部門與有關機構致力推行。這制度確保各有關的部門,以及工業及科技支援機構的工作,都由一個政策局負責統籌。在工商局轄下的部門包括工業署、貿易署、知識產權署與及海關。至於工業及科技支援機構,則包括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工業h公司、香港工業科技中心公司、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等等。現有的機制,在政策的貫徹執行及資源的調配上,能作出有效安排。至於涉及工商局以外的政策層面,例如建立利於營商的稅制,培訓本地人才,引入海外專家,建設香港整體營運環境,如電訊、運輸及金融的發展等事項上,工商局亦能積極及有效地參與有關政策的制定過程,務使工業發展的長遠利益,被充分考慮。

  上述安排既能確保政府的工業政策的全面性,又能使政府靈活地處理市場上不同環節的變化對本港工業的影響。若把這些工作抽離於工商局或甚至整個政府系統外獨立執行,反會增加額外的協調工作,拖慢實際工作進度,減低了工業政策的效能和靈活性。

  剛才不少議員都認為工業發展與香港的整體經濟發展和投資環境,息息相關。我深表贊同。但是,任何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必須符合社會上各方面的整體利益,而不能只偏重任何一方面的發展。這實在有賴各政策局、有關部門,以至業界的通力合作。單純成立一個獨立機構而忽視更重要的整體協調,反而未必符合工業發展的長遠利益。

  當然,我們十分重視在政府部門及工業支援組織以外的意見。因此,我們設立了多個諮詢組識,務求集思廣益,使政府的政策更能切合社會的需要。其中,負責向政府就整體工業和科技政策提供意見的工業及科技發展局,成員就包括了工業界、學術界、工商專業團體、工業支援組織以及政府的代表。

  我希望強調,政府並不是滿足現狀而不思進取的。反之,我們不斷探求我們的工業發展路向,與及如何改進政府對工業的支援服務。呂議員及其他多位議員談到香港工業需要朝高增埴和高科技方向發展,這點政府完全同意。行政長官於本年初成立的「行政長官特設創新科技委員會」,正是就本港怎樣可以成為華南、以至亞洲區內的高增值創新中心提供意見。委員會正研究的其中一個課題,正是達致這目標的適當架構安排。議員們曾經提到的鼓勵科研,香港特區與內地的合作吸引國內科技專才等問題,委員會都會作出深入研究。委員會將於短期內向行政長官提交首份報告,並會在之後的十二個月內完成所有工作。委員會成員都是各界精英,對有關問題有相當掌握,並曾廣泛諮詢業內人士意見。我們期望委員會所作出的建議,對深化創新工業,及其所需的架構安排,有良好的啟示。政府一定會慎重研究委員會的各項建議。

  我很多謝各位發言的議員對這個委員會的工作的支持。我亦是委員會的其中一位成員,所以我亦感到很欣慰。其實委員會的第一份報告將於下星期交給行政長官,第二期的工作,亦即最後的一期工作,將會研究幾方面的範圍,其中一個是政府目前支援工業發展組織的架構方面是否需要作出調整或重組,屆時我們將會很有建設性地去看委員會的建議。

  主席,在作出總結前,我想再次多謝多位議員提出了很多寶貴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因為時間的關係,我不能夠在這塈@出一一的回應。但是,我們一定會對這些建議和意見作出慎重的研究和作為參考。

  剛才有議員提到今日的辯論,在很融洽、平和的氣氛下進行,似乎未有擦出火花,或者我以非議員的身份帶出一些矛盾或者火花。

  各位都有提及台灣和新加坡的工業發展,亦認為發展比香港好。當然台灣和新加坡有它們的優勢,有其優點,但是我們亦有我們的優點和優勢,但是有一樣他們有的優點優勢,而我們沒有的是過去十多年來直至目前台灣和新加坡的工業發展蓬勃和繼續增長,就是因為他們可以大量入口外地勞工。八年前我在某場合第一次認識了李顯龍少將,他當時是新加坡的貿工部長兼副總理。他當時告訴我他們那時候的入口勞工的比例是百分之二十以上,這個很值得我們去探討和參考。我現在不是提出政府要求大量輸入勞工。在這個經濟低迷,失業率高企的時間,如果這樣提出似乎有點冒了大不韙,我亦不想做箭靶,但是我只想指出一個事實。

結語

  主席,在作出總結之前,我希望重申三點。第一,本港目前面對的失業問題,與工業生產工序外移並無直接關係。事實證明,香港的製造業,衝出了本來的局限,建立了龐大的生產網絡,從而為本港經濟帶來更大的發展機會及增長。「自由市場經濟」並非不合時宜的概念,乃是香港成功的基石。我們絕不能因為短期的經濟不景,而放棄了多年行之有效的市場規律。

  我的第二點是政府絕無放棄製造業。行政長官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已明確指出,特區政府會繼續支持傳統製造業,盡力協助製造業面對在培訓、配額等問題上的挑戰。與此同時,我們應放眼未來,明白到本港工業若要維持競爭力,便需要朝創新及高增值的方向前進。因此,我們定下長遠目標,提升工業水平和促進科技發展,致力使香港成為華南和整個亞太區的創新中心。

  最後,政府已有一套機制,負責統籌、制定和推行工業政策,促進工業發展。政府當然會不時檢討現行機制,如有需要,也會引進改善措施。但在今天的討論中看不到在現有機制外成立另一獨立機構的需要和成效。所以我不同意呂明華議員的動議。

  多謝主席。

一九九八年九月十六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