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局局長致辭全文

*********

以下為運輸局局長吳榮奎今日(星期一)於東華三院歷屆主席會午餐會上的演辭全文:

『邁向二十一世紀:運輸基建策劃的前瞻』

李主席、各位嘉賓:

我很榮幸獲邀出席東華三院歷屆主席會今天舉辨的午餐會。我今日的講題是『邁向二十一世紀:運輸基建策劃的前瞻』。我選擇這個題目,不單因為這是我工作的一部份,而事實上運輸基礎設施的發展,和社會的整體經濟息息相關。政府每年用作興建交通運輸設施的費用,佔政府總開支的一個重要部分。在1997/98年度,投資在運輸設施的費用,佔政府工務計劃的開支超過四份一。今年(1998/99年度),估計用在運輸方面的開支會超過49億元,佔工務計劃的21%。此外,運輸業現時佔香港的總就業人數大約9.5%,而政府在運輸交通方面的龐大的投資亦可帶來不少就業機會,有助促進社會經濟繁榮。

除了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外,交通運輸亦直接影響市民的日常生活。市民需要依靠公共交通上班、上學。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統每天的載客量超過

1100萬人次。運輸系統即使偶然遇到輕微事故,(例如交通意外造成的塞車或鐵路訊號系統發生故障),也會給市民帶來不便。

故此一個完善及有效率的運輸交通系統,對於紓緩交通擠塞,促進經濟發展,至為重要。因此,政府在運輸基礎設施方面作出了龐大的投資。過去幾年,我們的重點發展是新機場和有關的道路系統。連接機場的有關道路系統,包括北大嶼山快速公路、汲水門大橋、青馬大橋、西九龍快速公路和西區海底隧道,已相繼在一九九七年完成及通車。耗資340億元興建的機場鐵路也已投入使用。

在機場核心工程完成後,我們的焦點將轉移到其他基建項目,以應付新的運輸需求。香港的人口不斷增長,我們預測到了2016年,人口估計會超過800萬。政府正計劃加快房屋供應以配合預期的人口增長。這些因素都會帶來新的運輸需求和壓力。此外,來往香港與內地日漸頻繁的交通,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為滿足新的需求,政府會繼續擴展香港的運輸基礎設施。

鐵路將會是香港運輸網絡的主幹。鐵路不但載客量大,而且可以為市民提供舒適、可靠和快捷的服務。鐵路亦有助減輕道路交通的壓力,並可避免路面交通帶來的空氣污染和其他環境問題。三項新鐵路計劃,即西鐵第一期、將軍澳鐵路及馬鞍山鐵路連同九廣鐵路紅磡至尖沙咀支線,正密鑼緊鼓地進行。這三項計劃的總投資額約為1100億元。在未來的五年,這些新鐵路陸續建成後,新界西北、新界東北和將軍澳新市鎮的交通將會大大改善,更有利於這些區域的未來發展。這與政府增加建屋的目標相輔相承。

在道路建設方面,汀九橋和三號幹線郊野公園段已在五月通車,這條連接新界西北和市區的高速幹線,令屯門公路的交通情況明顯改善。我們現正進行的道路工程包括紅磡繞道和公主道連接路,以及第二條青衣南橋的大型道路工程。此外,我們也進行多項主要道路改善工程,其中包括龍翔道及呈祥道擴隊u程,以及介乎小欖與掃管灘之間的一段青山公路。我們計劃中的工程包括介乎馬料水與元洲仔的一段吐露港公路擴隊u程、青衣北岸公路,以及屯門公路改善工程中因斜坡工程而未完成的大欖段。未來五年,已預留款項並列入政府工務計劃內的道路工程,預計總投資達250億元。

在進行剛才提及的多項鐵路和道路工程的同時,我們也正積極策劃一些比較長遠的工程項目,以推動香港運輸基礎設施的進一步發展。大型工程的策劃和興建,往往要花上八至十年的時間,所以為香港的未來運輸需要作出前瞻和長遠策劃是十分重要的。第二次鐵路發展研究會探討多條新鐵路線的可行性,例如東九龍線、第四條過海鐵路線和北港島線等。

我們也正推展多項主要道路工程的初步設計工作,包括連接北大嶼山及元朗的一段十號幹線;連接青衣與長沙灣的九號幹線;連接九龍東西部的中九龍幹線;連接沙田與西九龍的十六號幹線,以及連接堅尼地城與香港仔的七號幹線等。正在進行中的第三次整體運輸研究,亦會考慮是否需要建造其他道路,包括貫通新界與市區的東部及西部走廊,和連接新界東西部的新公路。這些策劃和構思中的道路計劃,預計總耗資超過500億元。

在改善香港內部交通網的同時,政府也會研究如何改善來往香港與內地的交通。邊境交通近年大幅增加,每日跨越邊界的車輛,已由一九九一年的

15000架次增至一九九七年的26000架次,平均每年增幅約為10%。羅湖的每日旅客人次在一九九七年大約為17萬人,在假日的人數往往超過

20萬,這數目已接近飽和。為應付來往香港與內地的運輸需求,我們正與內地有關方面研究闢設新邊界管制站的可行性。研究中的項目包括九廣鐵路落馬洲延線、伶仃洋大橋及深圳/香港西部走廊在香港的接駁點。

總的來說,在未來數年我們會致力發展香港對外及對內的運輸網絡,以應付二十一世紀的交通需求,及配合房屋的發展。多年來香港累積了不少在大型工程的管理和技術方面的經驗,因此我們有信心未來的運輸基建計劃可以順利地推展。這些龐大的投資同時會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有助促進社會的繁榮。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七日(星期一)